![]() |
寫樂文化/柳韓彬 |
一開始看到這本書名,下意識想著是不是一本沾著暢銷書<原子習慣>的名氣,內容大同小異的成功雞湯書。
讀完覺得,基礎念類似,關於執行的方法,也許回去讀原著,更加原汁原味。不過這本書更多的是描寫作者的行動思路。
作者原本是個獸醫上班族,日復一日,開始質疑自己的人生除了上班族,還有什麼其他可能嗎?於是開始利用平日晚上學習,拍片分享,逐漸的成了時間管理師,也斜槓出其他職涯發展。
作者分享他實際執行書裡的知識和方法之後的心得,像是番茄鐘工作法,原子習慣,先別急著吃棉花糖等等,這些經典的書籍我們都讀過,但是長期持續實踐並內化的人,幾乎少之又少。
即使是別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 只要持續去做,最後終會累積出人人稱羨的成就; 或至少,也能成為令自己生命更滿足的能量。
開始執行相對不難,難得是怎麼持續下去。
作者對於開始前和之後的心態,以及注意事項,我自己歸結最有共鳴的幾點如下,在做各種小事的時候,能提醒自己。
開始之前
1. 適當設定目標。
剛開始設定目標的時候,就非常重要,做這件事情的動心起念是什麼?
作者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念,目標不是要達到的目的地,而是方向鍵。先抓出要往哪兒走的大方向,在做的過程中,再去微調細節。
假設目標是減肥,可能忍著幾天沒吃就瘦幾公斤,但只要受誘惑嘴饞,就胖回去,反覆執行失敗的失落,反而讓自己陷入負面思考,最後放棄。
但如果不是有特殊需求,普遍大眾上班族,久坐辦公室,減肥出發點無非是隨著年紀增長,新陳代謝降低,想要維持體態,穿衣服好看,並且希望身體健康。
相較之下,如果目標設定是:當個健康的人,那麼,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就是往這個方向自然的行為,目標設定不同,執行較彈性,也更容易持續。
2. 不要一頭熱的開始。
很多事情我會中途放棄,是因為我衝刺的速度超越了我的能力,我駕馭不了它們。
剛開始不要躁進,不要看得太重,一步就想做到至善至美。
懶惰的完美主義者,忘記在哪讀到這句話,諷刺的好貼切。
想做好一件自己沒做過的事情,又不想接受中間的挫敗,懶得一再試錯學習,只想一步到位,很容易被失敗的屈辱感擊垮,不想去面對自己真實現況,就乾脆放棄。
3. 累積小事的滿足感。
要知道即使是再小的事,要建立新的常規就是一種挑戰
作者一再強調,小事真的「很小」,在別人眼中大概覺得微不足道。但也是因為不會太花力氣,下班之後再怎麼累,還是能去實行。
等到做小事像呼吸一樣自然,就可以稍微加深事情的廣度和深度,漸漸地就會發現自己能做好之前沒想過的事。
開始之後
1. 如何度過週期低潮。
完全不做,會變得更不想做,只會讓低潮持續更久-切記,可以少做,但不能不做。
建立好容易長久的心理建設,長久持續難免會有撞牆期,作者也分享他的幾個看法幫助我們換個角度思考。
離峰期來臨,減少事情的份量,維持最低限度就好。
作者把低潮稱為「離峰期」,雖然只是改變稱呼,但是語言帶來的意境和影響是很大的。換個說法,扭轉心境。
語言就像開關一樣,能夠產生新觀點與脈絡。──摘自金錢心理學
2. 避免過度自責和合理化。
調降標準不是敷衍自己, 而是在不過度勉強的狀態下找到持之以恆的策略。
避免過度自責,不要一有做不好,就怪自己沒用,灰心負面地想著「我就是這樣。」
還記得我們的目標是持續一種生活方式,做多做少不是最重要,有做就好。
3. 如何決定要不要放棄。
人們出現厭倦感的原因大致分為兩個: 一是為了目標,必須犧牲現在的快樂; 二是努力過後卻沒有獲得想要的結果。
要是不如預期,真的很想放棄的時候,不用覺得丟臉或可惜。
停下來問問自己,為什麼想放棄?
作者自己設定的三個放棄查核點,
- 是否覺得不再開心?
- 長期來看,是否沒有正面的成果?
- 是否只有對別人有好處?那自己呢?
以作者的經驗,如果是深思熟慮之後所下的決定,可能放棄之後反而獲得更多。
幫自己訂放棄的標準吧,開始前想好退場,更能瞄準目標,沒有壓力的開始。
實踐不需要強烈的意志, 我們就只是去做昨天做過的事和現在應該做的事而已。
我自己覺得,建立新的習慣,好像開啟一段新的戀情呀!
相愛容易,相處難。
剛開始不要一頭熱看得太重,在各種相處小事上培養感情,交往久了,低潮的時候不能消失失聯,想要分手想想當初和對方在一起的理由還存不存在,漸漸地,適合的人就會成為密不可分的另一半。
最後,附上作者自己的簡短介紹 & youtube 頻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