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工作筆記] 國貿 | 訂艙S/O流程--2 基礎名詞介紹

 上一篇概述S/O的流程,這一篇就挑出重要的幾個訂艙必填的項目說明一下,雖然有點瑣碎,但只要從出貨的流程去思考,就融會貫通了。

我自己是極度喜歡從實務學習的工作者,直接從實際表格對照學習效果最高。常用且非常基礎(問了貨代會被已讀不回不讀不回的部分)的其實就這幾項,沒提到的比較細節部分就可以依據貨物出口的不同個別詢問貨代噢。



在這個階段S/O資料不需要非常完美,到了裝櫃出貨前,還會提交一張S/I=Shipping Instruction表格,上面的資料才會是B/L=Bill of Landing提單上的內容,到時候再修改正確即可。唯獨出貨的類型,最好沒有差錯。(S/I和B/L再另開文章介紹)

散貨和櫃貨,兩者出貨的方式完全不同,臨時改變極易產生不可預期的費用。

若是櫃貨則要計算好是哪個櫃型,20呎,40呎還是高櫃,萬一估計落差太大,到時候20呎要改40呎,櫃子都已經拉到工廠了,不僅要多付車行運費等雜費,最怕是在航運巔峰沒有足夠倉位可以說改就改,又必須在客人指定時間到達目的港口,這下要承擔的後果可就大了。

不僅顯得非常不專業,可能從此失去這個客人,也可能海運改空運,這下成本就大幅提高,賺得可能打平或不夠支付,無法如期到港讓客人上架,可能還要額外賠償商譽等等衍伸行政費用,因為這個商品客人可能已經上了行銷目錄,或是配置到零售店的上架規劃,到時候有目錄沒商品,有架位沒商品,客人可是會反過來要求各種賠償的,比如打電話通知客人目錄上的某某商品目前沒到貨,敬請見諒的電話費。

總之,細節很多,抓大放小,能預防的不必要成本要多花點心思,才不會白忙一場還倒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