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追劇筆記] 電影 | 魔球Moneyball — 先殺死自己才有千分之一的贏面

 一句話描述這部片: 口袋淺的魯蛇跟口袋深的思考策略一樣穩屎



劇情簡介:
財力有限的奧克蘭運動家隊請不起高價的明星球員,球隊經理比利.比恩改採數據策略,聘請非常人眼中的“好”球員,逆向操作 扭轉局面。



奧克蘭運動家隊打進季後賽輸給洋基隊,更糟的是隊上的明星球員還被有錢的球隊挖角,而這些球員還是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經理比利.比恩挖掘培養而成。為了下一年的賽季,重建球隊的過程,缺乏預算的比利.比恩只能苦思其他對策贏得比賽。

在印第安人隊交易球員時他遇上用數據評估球員勝率的彼得.布蘭,當時的棒球界評估球員的方式夾雜著各種主觀意識,像是年紀,長相,身材,私生活等其他間接因素,而布蘭的作法就單純許多,純粹以上壘率來評估。

找來替代明星球員的三個球員有著各種缺點,像是年紀太大,私生活不檢點,受傷,然而三人的平均上壘率和明星球員不相上下,因此比利.比恩大膽採用這個新策略,事實上也不得不這麼做,這是他唯一可能提高勝率的方法。

當然如此違反傳統的做法遭來外界的批評,連內部的教練也不肯合作,反抗比利.比恩安排的球隊上場陣容,固執地把自認為適合的球員安排在一壘,不願聽從指示更換“有瑕疵”的球員上場。

屢勸不聽之下,比利.比恩痛下決心把隊上所剩不多的世俗眼光看好的球員通通賣掉以表決心。如此一來教練即便再不合作,沒有球員也只能照辦。

所有人都覺得他瘋狂衝動,意氣用事,但是他只是想把事情貫徹到底,既然決定了也相信這個方法可行,不管別人怎麼反對,在事情沒有徹底執行之前,即使結果可能失敗,他也不願意放棄。

既然相信不用迷信明星球員,依照數據策略辦事,可以買進“有瑕疵”的球員,也可以反過來把“沒瑕疵”的球員賣掉,還能替球隊省錢,事情也因此一決定開始出現轉機 。




有感金句

比起贏球,我更恨輸球。
這是不同的。
I hate losing more than I even wanna win. 
And there’s a difference.

看這部的同時,不自覺聯想起投資界的巴菲特最愛說的投資原則,不要賠錢。比起能賺到錢,更要注意的是不要賠錢。以及長期績效而言,主動型投資人難以打敗大盤指數型ETF,都是以被動替代主動,用指數替代選擇,避免人的情緒和主觀意識選擇的偏頗。


你沒有水晶球。
你沒辦法預言一個孩子的未來就像我也不行。
You don’t have a crystal ball. 
You can’t look at a kid and predict his future any more than I can.

球探也是人,沒有預知能力可以斷定一個孩子的未來。
比利比恩高中畢業本來要去史丹佛唸書,卻被大都會的球探看中,告訴他是天生打棒球的料。年輕的他憧憬球探描述的美好職涯和高額簽約金,也覺得自己真的想走棒球這條路,放棄了史丹佛。

比利的各項技能都很強,然而真的進了大聯盟後表現卻不如預期,本來被看好的孩子實際遇到挫折,這之間的落差更讓人難以接受,最後他放棄當球員,改轉成為球探。
從自身的經驗他深刻體會,沒有人能完美預測未來,尤其是人的未來,有太多變因無法掌控。


最後分享電影裡面的比利的女兒獻唱給他的歌,The sho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